上海临期食品回收揭密临期食品并非没过保质期就没问题

来源: 2022/11/11 21:59:38      点击:
近期,上海市消保委对9款临期食品进行了测试,发现临期食品的安全指标虽然符合国标要求,但营养成分可能下降;有些食品虽然安全问题不大,但口感会有变化。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有临期食品存在产品信息不全、经销渠道不明的情况。可见,临期食品不一定意味“划算”,选购要谨慎。


随着国家《反食品浪费法》的出台实施,以及近年来爆火的直播电商,临期食品从超市的角落被推到世人面前。据淘宝联合科普中国发布的《临期消费冷知识报告》统计,淘宝上有近万家临期食品店铺,每年约有210万人在淘宝上购买临期食品。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临期食品市场规模达318亿元,预计2025年中国临期食品市场规模达401亿元。


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在购买临期食品时,主要关注保质期,而很少有人关注临期食品的标准。但这也不能怪消费者。我国并没有明确规定贴近有效期是多少周期时间才算得上临期食品。在《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中均未涉及“临期食品”这一概念。目前唯一有据可查的是北京市工商局2012年公布的“食品保质期临界”的6级标准,以及《广州市临近保质期和超过保质期食品管理办法》。比如,北京规定,标注保质期1年或更长的,临界期为到期前45天;广州规定,保质期为1年以上的,期满之日前30天。如果低于这些天数,则连临期食品也算不上,甚至可能存在相应的营养成分下降或安全风险。


这就涉及如何理解保质期的问题。根据食品行业的权威标准之一《预包装食品标签标准》,保质期的定义: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也就是说,对临期食品仅仅关注保质期还不够,还要关注不同食品的贮存条件是否在保质期内会带来微生物指标、理化指标、感官指标等的变化。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注册营养师顾中一就表示,临期食品的食品安全系数与保存条件紧密相关,哪怕是在保质期内的食品,如果保存不当,也可能存在风险。专业机构还指出,不同食品的营养成分不同,随着保质期临近,其营养成分会发生变化。是否仍值得购买,消费者得根据个人需求判断。


消费者怎么根据个人需求判断临期食品?必须扩大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食品安全法》第五十四条规定:食品经营者应当按照保证食品安全的要求贮存食品,定期检查库存食品,及时清理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出厂的食品必须在包装上注明贮存条件以及这个条件下食品营养成分是否会随着时间变长出现降低。比如一些牛奶,厂家注明贮存条件是2℃~10℃下保存,但夏季超市的室温多在24℃左右,牛奶放置在超市普通货架,显然不符合贮存条件。同时,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必须专设临期食品专柜,明示不同保质期的临期食品标准。对于部分“开盲盒”、不公布品牌的临期食品经销商不能提供有效的销售凭证、消费者很难判断相关产品存储运输条件的所谓临期食品,则要拒绝进入临期食品专柜。


但是,由于目前还没有国家层面的临期标准,仅靠商家的责任意识显然不令人放心。这就需要各地像广州那样,出台临期食品标准。国家立法也要在这方面加快速度,明确临期食品的概念、性质、范围、临界分级标准、销售及贮存要求、明示告知义务、不得纳入临期食品或必须移出临期食品的情形、违法销售临期食品的法律责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