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临期食品回收之临期食品促销是如何“玩套路”的呢

来源: 2022/12/7 22:13:24      点击:
近期发现临期食品促销活动如火如荼。有市民在商店购买了某品牌的三款乳酸菌饮品,价格均为8元/盒,按照以往的消费习惯,一件商品临期后,消费者一般不会选择去买的。但是现在有消费者却以稍低的价格买回去了,那么消费者是怎么样被商家忽悠地去买临期食品的呢?


套路一:临期食品贴原价标签促销,打折售卖
超市销售临期食品的方式有很多种。为了吸引消费者注意力,商家会在临期食品上打上原价的标签,然后开展相关的促销活动,一般是根据商场的经营规则“买一赠一”或者“买一赠二”;另一种则是对一些临期产品在原价标签基础上以优惠价格销售。


套路二:给消费者灌输低价甩卖,并不意味着质量不达标
在大型超市中,有的食品临期已经过期,但是售价并不低。临期食品在销售时并没有明显标注保质期以及原价情况,有的商品虽然标注着原价但却没有注明具体原因和保质期信 息。一款售价仅为6.6元的速冻饺子就被贴上了“原价7折”的标签进行出售。该店工作人员表示,这款食品属于超市内低价甩卖类产品,价格低并不代表商品质量不达标。

一些临期食品质量不存在问题,因为价格低就会吸引消费者购买,而对于这些没有消费能力的消费者来说很难发现这些商品存在缺陷又难以维权。一位常年食用“临期食品”的消费者说:“这款商品在临期前是很便宜或者特价出售,虽然质量没保证但也很实惠而且还有赠品,吃起来感觉口感也不错。”


套路三:临期食品与新产品混用,甚至以“特价”出售
在某大型超市看到,临近保质期的饮料瓶里常有过期食品混在新产品中销售。这种“擦边球”式销售更容易给消费者带来消费上的不知情,也更容易上当受骗。

套路四:“打折”吸引消费者眼球,但却没人在意
大部分消费者都会选择买一赠二或者原价销售的形式,或者直接选择打折销售。买临期食品,主要是因为有的消费者并不知道如何辨别和选择自己所需要产品,也不会特别关注产品保质期。据超市工作人员介绍,现在各大超市都会对食品进行“二次加工”,将保质期延长,这些食品是临期食品或者已经过期了,有些人没有发现问题,时间长了也不会再来了。”


套路五: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
有些临期食品,实际上已经过期,但是因为标签上没标注生产日期,所以还是可以出售。当问及这类产品的保质期是多久时?超市工作人员会说,按照规定超过保质期就不能再销售。而超市为了吸引消费者,也是想尽各种办法来提高临期食品的销量。

一些超市在促销过程中,将临近保期或已过期食品与正品相比再进行销售。在某大型超市门口的促销区,货架上摆着很多临期食品。比如某品牌的坚果,保质期为6个月,在该品牌货架上坚果价格为12元一袋。在其他货架上标价为8元每袋,但实质上该款坚果为过期产品。

利用临期商品进行价格优惠,吸引顾客购买,消费者可要擦亮眼睛了。因为过期的商品即便没有过保期也无法再卖出去,只能以较低的价格出售,这种行为属于违规,也属于违法行为。如果消费者遇到此类问题,可以拨打12315进行投诉举报。


消费者要提高警惕,不要轻易选择购买临期商品而是购买新产品。有部分产品在临近保质期时,因为质量或口感等原因,产品已经不能继续食用,但商家会将其重新包装,通过打折等方式进行促销销售;还有一些则是为了吸引消费者,在临近保质期时进行促销,通过价格吸引消费者。但从长远来看,临期商品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以新产品或者临期食品作为卖点,以低价吸引消费者,从而达到销售利润最大化目的,但这种行为却违背了消费者知情权及生命健康权等基本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