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期食品回收 —有了临期食品怎么办?

来源: 2022/4/1 11:03:48      点击:

临期食品回收 —有了临期食品怎么办?

有关资料显示,2020年中国快餐业总产值已超过3万亿元,即使按1%的存货沉淀量来算,短期食品行业的市场规模也将突破300亿元。

《反食品浪费法》明确规定,超市、商场等食品经营者应加强日常检查,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进行分类管理,做特殊标记或者集中展示销售。就是说,临期食品并非过期食品,而是保质期临近,商家为避免过期食品变成过期食品,低价促销的商品,仍然属于符合保质期要求的安全食品。但是,出售临期食品的商家,必须在醒目的地方标上“临时食品销售专区”,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
临时食品市场的出现,既盘活了企业的库存,又以较低的价格让消费者享受到味觉体验,还有助于减少粮食浪费,节约社会资源,可谓一举多得。然而,一旦食品进入临时性阶段,影响食品安全性的不确定性风险将显著增加。比如,运输食品的储存条件不合格,即使没有保质期,也可能变质。再者,网购是目前商品销售的重要渠道,而一旦临期食品成为一些电商的专门业务,如果没有严格的规则和有效的监管,其溯源管理和安全管理无疑会更加困难。
民以食为先,食以安。降低食物浪费,保障食品安全,准许临时性食品销售,必须守住食品安全底线,努力避免销售的无序泛滥,确保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放心。
一方面,要尽快完善临期食品流通方面的法律法规,使临期食品的流通符合安全条件,严格的程序。同时,要积极探索和完善临期食品流通销售渠道的严格控制制度,确保其专业化、可靠性。同时,有关部门也要加强监管,规范商家销售临时性食品的行为,实行全程追溯制度,对不法商家隐瞒临期食品信息,肆意翻新过期食品等违法行为,要重拳出击,绝不手软,保证消费者“用打折的价格”。
「这个店离地铁很近,我常常下班回来顺道来逛逛,虽然很多食品都已经临期了,但是和正价商品相比还是有很大的折扣,品种还挺多,挺划算的。比如张玲(化名)等顺道进入商店随意挑选喜欢的打折食品的年轻人很多。
如今有些90后、00后不介意食品的临期,因为本身在保质期内,价格还便宜。老板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这家店开了近两年,生意一直不错,回头客大多是年轻的上班族。
以折扣价,吃到无折扣的美味吗?
近几年,随着临期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以“进口食品打折店”名义经营临期食品的店铺开始出现,大多数临期食品已经过保质期2/3时限,而且越临近保质期的商品折扣力度越大。
部分年轻人对临时性食品的消费热情促使了线下食品市场出现新的经营业态,更有不少年轻人在网上“淘羊毛”。《中青报》记者输入了多个电商平台的“临期食品”,发现有不少专门为“裸食”和“打折”字样的网店经营临期食品,店里有不同种类的包装食品可供下单;手机上也有多款专门网购临期食品的应用和微信搜索。
在某些社交平台和临时食品社区,成千上万的会员正在分享购物心得,比如,自去年九月成立的豆瓣网站“我爱临终食品”小组,会员人数不断增加,现在已经超过7万人。以折扣价,吃到无折扣的美味,这些年轻人才有理由选择临时食品。
短期食品市场潜力到底有多大?
“淘宝联合科普中国”发布的“临时性消费冷知识报告”显示,每年有210万人在淘宝平台上选择临期食品。今年1月,艾媒咨询公司发布的《中国食品业2020年市场分析及消费者研究报告》显示,从供给端来看,2020年中国快餐产业总产值规模超过了3万亿元,即使按1%的库存沉淀计算,临期食品行业也将突破300亿元。当前中国临期食品消费者中,有47.8%年龄在26-35岁之间,年轻人成为购买主力。
其实,临期食品并不是一种“新”生意,在众多电商平台的临期食品卖场中,有些店铺营业时间长达5年。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临期食品的出现,其市场价值逐渐被挖掘出来。特别是在疫情爆发后,以好特卖会、小象生活为代表的多家大型线下临期食品打折品牌店,以连锁的方式不断扩张,个体经营的临期食品打折店也不断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