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期食品回收—临期食品咋处理
临期食品回收—临期食品咋处理
4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反食品浪费法》,防止食品浪费从此有法可依。该法第十二条规定,超市、商场等食品经营者应当对其经营的食品加强日常检查,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分类管理,作特别标示或者集中陈列出售。此条款规范的是“临期食品”问题,非常必要也非常及时,这是反食品浪费的重要一环。
有媒体记者在一些糕点店调查发现,临近闭店时柜台内还有不少未卖出的糕点,店员表示,当日剩下的食品会销毁扔掉,公司不允许降价处理。此前,也曾有某鲜生商家晚间丢弃临期食品的微博引发热议,卖不完的食物大规模丢弃,顾客提出拿走或者购买都不可以。据了解,销毁临期食品是业内通行做法,很多知名连锁快餐品牌几乎都是如此。
临期食品直接销毁扔掉,这显然是一种浪费,但与朋友聚餐浪费、旅游团餐浪费等又有所不同,包含着一些复杂因素。动机方面,销毁方式处理临期食品不是恶意挥霍,而是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和品质,似乎无可指摘;利益方面,销毁临期食品直接损失的是商家的经济利益,但凡有更好方式,其必然不会愿意产生这样的浪费;措施方面,销毁临期食品本身是企业自主经营,也难以通过行政手段强行干预。
按照一般理解,避免临期食品浪费的首选方式是降价促销,这能达到避免资源浪费、减少商家损失和让利消费者的多赢效果,然而,商家之所以不这样做,背后有着经济原因。从短期来看,低价销售临期商品会取得一定利润,但一旦消费者预期商品会在某个时间降价,就可能故意等待降价时购买,于是影响正价商品销售。
将临期食品向养老院、福利院或困难群众进行捐赠也是一种避免浪费的途径,但现实中则存在操作困难。单个企业每日产生临期食品数量不多,捐赠再分配的运输、管理和人力等成本,甚至超过食品价值本身。而养老院等单位对食品卫生标准要求较高,出于“免责”等考虑,往往也缺少接收临期食品捐赠的意愿。
笔者认为,临期食品处理中存在的浪费现象,涉及商业规律,治理上要有绣花功夫。要在尊重市场的同时加强引导,促进形成市场与道德兼顾的社会新风,其中关键是加强协调,减少信息不对称。
一是在进货方面,充分运用大数据资源。利用大数据做出购买量预测,根据门店情况动态调整订货量,同时发挥客户预定机制作用,做到精细化生产制作,减少销毁临期食品的无奈之举。这方面应发挥集群效应,购物商城乃至政府部门都应利用所掌握的数据,为商户精准生产、精准订货提供帮助参考。
二是在销售方面,适当用好经济杠杆。《反食品浪费法》要求超市、商场等对临期食品分类管理,作特别标示或者集中陈列出售。商家可以在临期商品价格方面做好文章,达到多赢。例如,根据食品距离保质期的期限,制定阶梯化差价,进行差异化销售,在避免浪费的同时,让追求高品质客户和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各得其所。
三是在捐赠方面,梳理环节,打通堵点。如今,食品捐赠类似于旧衣服捐赠,不缺供应者也不缺需求者,唯独缺少信息中介和对接机制。《反食品浪费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民政、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等建立捐赠需求对接机制,引导食品生产经营者等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向有关社会组织、福利机构、救助机构等组织或者个人捐赠食品;有关组织根据需要,及时接收、分发食品;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可以搭建平台,为食品捐赠提供服务。这样,将临期食品的供需两端对接,就避免了个别商户零散捐赠产生的成本负担和监管盲区,不仅能减少浪费,还会弘扬美好的社会风尚。
- 上一篇:临期食品回收—什么是临期食品? 2022/4/20
- 下一篇:临期食品回收—临期食品怎么购买挑选 2022/4/18